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以新工科培养新时代工程人才 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山西新闻网>>教育频道>>高校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新华网北京2023年12月22日电  12月21日,以“汇聚强大动能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围绕“以新工科培养新时代工程人才,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这一主题,从“时代需求”“实践路径”及“未来思考”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高校应主动识变积极应变 应对未来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在深刻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明东认为,面对知识结构的交叉化、工程技术的复杂化、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信息的数字化、学生学习的终身化、扎根中国的本土化等新特点新变化,高校应主动识变、积极应变,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胜任未来工作的拔尖创新人才,回答好教育强国、大学何为的时代之问。

一是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能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和彼此之间的多维矛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

二是要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对经济、科技、政治、生态、文化等多体系问题和挑战,善于发现并分析未来创新方向和变革路径,运用系统和多维思维能力、交叉融合能力,解决国家和世界最复杂和困难的工程问题。

三是要有技术创新和工程创造能力,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瞄准产业链高端,运用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提出创新性的方法或方案,实施创造性的改造自然的工程。

四是要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具有全球意识和在不同文化间穿行的能力,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与合作的态度,清晰地认识自我与他人、本国与他国、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进行国际交往和文明对话。

五是要有数字化能力,面对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技术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具备敏锐高效的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展现、数据应用等高度综合能力,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六是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刻理解和把握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挑战和解决路径,通过终身学习保持创造性和对新技术的适应性,在广泛的技术变革背景下胜任未来挑战。

立足于新时代 深化新工科建设

立足新时代,面对培养与未来同行的卓越工程人才需求,该如何持续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支撑强国制造的卓越工程师?明东认为,应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担当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一流大学需要主动担当,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特征,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聚焦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素养和未来工程科技发展趋势,超前研判未来工程人才需求,探索形成卓越本科、高水平硕士、优秀博士的全链条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培养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色化行业工程人才,力争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

二是创新一流人才的培养范式。以组织模式创新推动人才培养变革,创新工程教育理念,重塑“教与学”要素,建设通专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通识+专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催生新的交叉学科的同时,也促进传统学科老树新花;打通校企培养鸿沟,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新工科教育体系,将行业头部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授课、实习实践等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创造力,实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工业生产实践的有效连接,增强专业人才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是打造一流大学的治理体系。新工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构建高校、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实现校、院、学科间的上下联动,实现学校与产业间的紧密协同,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范式变革与迭代创新。要健全新工科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机制,制定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标准,以先进标准引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突出过程性考核;推进师资评价体系建设,用“指挥棒”激活人才“创新引擎”。通过持续建设一流人才的培养范式,一流大学的治理体系,培育一批卓越工程人才、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产出一批重大成果,支撑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面向未来,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需要的卓越人才,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明东说。

(责编:王皓、郗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