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深化校地融合:从资源对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榆次区深化校地融合:从资源对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近年来,榆次区紧扣“双城定位”与创新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6月24日,榆次区携手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举办“智汇榆次”博士大讲堂活动,成为校地融合的又一生动实践。
校地融合生态体系全面构建
榆次区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挂帅的校地融合领导小组,落实山西省“1+N”人才政策,制定《榆次区全方位推动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及2025年行动计划等配套制度。全区9个街道以“1街道+1高校”模式,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13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在晋中学院举办“怡然见晋中 ‘榆’见好青年”校地企融合专场活动,推动榆次区数字产业园、海纳公司等企业签署就业合作协议,5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617个岗位。北田镇、长凝镇等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建立“需求端”到“服务端”双向清单机制,提升科技与智力资源本地转化率。
双向赋能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
榆次区先后参加山西省“人到山西好风光”成都、南京、徐州专场活动,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优质生源基地,吸引200余名知名高校大学生来榆实践。“博士大讲堂”已举办百余场,还与大学城14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短视频”大赛。榆次二中与山西师范大学共建“实践育人教育基地”,振兴小学与晋中学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推动高校教育资源与基础教育衔接。
校地协同助力基层治理创新
榆次区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合作为大学生打造“网格治理助理”等特色实践岗位,通过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站”,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锦纶街道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共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地,打造“中医阁”每周义诊;新建街道与太原师范学院搭建志愿服务项目平台,大学生通过墙体彩绘提升社区环境与治理水平。
科技转化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在农业领域,榆次区引入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团队,针对“清清苹果”等中小企业的苹果加工难题研发实用技术,开发苹果软糖等深加工产品。邀请晋中学院美术系师生为“长凝大蒜”设计16套延伸文创产品,通过新媒体营销拓展市场。东阳镇恒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联合多所高校集成智能农业技术,打造“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以订单农业带动农户增收。
“智汇榆次”博士大讲堂深化红色赋能
6月24日的“智汇榆次”博士大讲堂活动,吸引区四套班子领导、北京大学社会实践师生、太原理工大学实习实训大学生及基层代表共180人参与。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文俊教授以“八路军扎根与党的作风建设”为主题,系统梳理八路军在山西的艰苦历程,剖析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历史经验,为当下作风建设提供现实启示。北京大学学生张子昕分享感悟称,通过讲座与实习实践,深刻认识到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从构建生态体系到推动人才培养,从赋能基层治理到激活产业动能,榆次区正从“教育高地”向“创新之城”加速转变,着力打造全省校地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