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干水分 查处高校就业率造假当动真格

山西新闻网>>教育频道>>高等教育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遏制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数据上弄虚作假,教育部再出招。近日,教育部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重申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四不准”纪律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检视现实,就在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一些高校要求毕业生“必须去找单位签三方协议,否则拿不到学位证”。万般无奈之下,学生和家长不得不“随便找个公章盖一下”。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本已焦虑,再向他们施压搞假就业,势必造成二次伤害。

一些高校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热衷于在就业数据上做文章?很多人都想知道,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好,是不是意味着可带来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利益,比如助力学校排名上升,助力学校吸引到更多优秀学子报考,以及能得到上级划拨更多经费?再比如,是不是意味着一俊遮百丑?就业率高了就可以自矜?再退一万步说,就业数据好看,校领导是不是就倍有面子?

哪个学校不关心毕业生的出路?教育工作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丝毫不关心毕业生的前景,固然超脱了,但恐怕也会辜负全社会特别是家长的期待。关心就业率本就是高校领导的一项职责,但这种关心应该是健康的关心,注水的就业率再好看,对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又有何益?

这次教育部查处就业率造假的决心很大,关键是出了硬招。比如,教育部通过国家政务接口、第三方平台等权威渠道,对毕业生已签订就业协议的用人单位数据进行核查比对。再比如,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就业数据调查核查。从2020年起,教育部便开始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抽样调查。真查,就能查出问题;查出了问题,就要真问责。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召开专项会议指出,要真刀真枪与统计造假作假行为作斗争。近日,三省四地区统计违法被通报,有关部门表示,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统计违纪违法行为。高校就业率造假是对高校公信力的极大伤害,治理同样要遵循“零容忍”逻辑,对造假数据挤干水分、张榜公开,确保每个数据都硬邦邦,经得起推敲。

王石川 

(责编:康晋平、郗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