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赋能型家长 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
当赋能型家长 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
厌学、叛逆、玩手机……进入青春期,一些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轻者冷漠不愿交流,重者沉溺游戏离家出走。如何帮助孩子们平稳安全度过青春期,成为不少家长关注的热点。专家指出,要当赋能型家长,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情绪、情感会逐渐变得稳定、平和。
家长:
乖宝变身熊孩子
“我姑娘小时候一直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上了初中后,越来越不听话。我每天要和她斗智斗勇。”6月10日,市民时女士一见记者就倒出自己的苦水:女儿今年13岁,小学在私立学校上。为了多陪伴孩子,小升初时,她给孩子选择了公立学校。然而,同一屋檐下相处,她才发现,孩子上网课时,从来不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家庭作业,大多数是应付了事。
为了让孩子吃好,时女士经常变着花样做饭,可女儿总挑三拣四,偏要点外卖吃。好几次,她还发现女儿佯装在房间里写作业,其实是偷偷在玩手机游戏。为此,她没少和女儿生气,亲子关系一度紧张。
采访中,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都不敢大声跟孩子说话,更别说训斥了,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家庭内战。
孩子:
摆脱约束想独立
“我真想早点儿离开这个家。”家住平阳景苑小区的小刚是初二学生,身高175cm的他盼望着自己赶紧长大,摆脱父母的约束。
小刚的父亲是个暴脾气,一言不和就吹胡子瞪眼,有时还冲家人撒酒疯。每次,父母吵完架,母亲就会来到小刚的房间唠叨,说:“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妈妈也就能跟着扬眉吐气了。”今年上网课期间,小刚分别找父母谈话,希望父母能和睦相处,家庭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可是,他的良苦用心换来的却是父母的“你个小屁孩儿,懂什么”的训斥。最终,他选择了沉默和躲避。
现在,他学会了抽烟,沉迷网络游戏。在吞云吐雾间和虚拟的世界里,小刚似乎找到了释放压力、获得快乐的途径。他告诉记者,一起玩的几个同学都有离家出走的想法,想摆脱父母的束缚。
医生:
青少年占六七成
“每天接诊青少年占到六七成以上。”6月7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曹晓华副主任医师介绍说,“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厌学;亲子关系紧张……”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体的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身高体重、性成熟等生理发育均发生自然变化,大脑的认知功能、思维能力、智力水平都在提升,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也是建立个人自我认同感的一个时期。孩子有了心理独立的需求,但其本身并不是很成熟,很多方面缺乏经验,加之学业的压力,或者与家长的沟通不畅,就会产生困惑、发生冲突,严重的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
通过心理访谈或评估工具发现,青春期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方面表现在,有些孩子比较敏感,很在意他人的评价,情感较丰富,情绪容易波动。外因包括孩子所处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还有生活、学习事件等因素均可造成心理问题。
专家:
要当赋能型家长
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帮助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呢?“要当赋能型家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绍丽给出建议。她说,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家长要掌握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厌学、玩手机、叛逆等行为都源于孩子的情感体验不好导致。家长要懂得欣赏孩子,多倾听孩子的需求,少说教少比较,要有效陪伴孩子;及时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及时了解学生成长动态;不要随意责骂或惩罚孩子、随意贴标签。
王绍丽建议家长,一旦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难题,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家丑外扬”,要学会求助于亲友、老师或心理学和教育学第三方机构,找到解决办法。青春期学生会敏感,会好奇,会更多地思考关于“我”的问题,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建构对现实及未来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相信孩子能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记者 周利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